你是否还记得几年前曾经让资本家和创业者们为之疯狂的机器人行业?
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采购量达到3.65万台,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这一年软银发布Pepper机器人,号称是首个具备情感功能的人形机器人,将全球对机器人、甚至人工智能的期望拉至顶峰。也是这一年,国内举办了首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媒体宣称这一年是机器人元年,未来十几年内将会有万亿级市场。
从2015年「机器人」引爆创业圈开始,大批资本涌入,消费机器人(当时专指家庭娱乐、教育、扫地机类家庭服务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齐头并进,机器人市场一片繁荣景象,短短一年间,将此前还只是在科研圈子「自嗨」的小众产品市场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顶向了Gartner技术成熟曲线的顶点。
美丽的泡沫一触就破。
2016年,机器人行业到达顶峰,特别是消费机器人行业,这一年吸走了大量的资本,也是时局由盛转衰的开始。
2017年,资本开始走冷,消费机器人遭遇了行业滑铁卢路,媒体热度不断低走,行业的关注度也从机器人转向了AI、自动驾驶和区块链等新的宠儿,大批创业公司倒闭。
从2014年引爆开始,到如今才短短四年,这个号称有「万亿级市场」的行业究竟怎么了?
回头看,其实这一切都有迹可循。
2014年,国际咨询公司BCG发布了一份机器人报告,当时报告很保守地估计,到2025年,机器人市场也只是百亿级(美金)规模,而这百亿级规模大部分会出现在工业、专业级机器人身上。而中国在2016年顶峰时期,大部分资本都把筹码押注在那些「鸡肋」的消费级机器人身上,也是由此造成了泡沫。
如今泡沫已碎,机器人行业看似遇冷,看似整个行业踏空,其实是本身价值的回归,行业只是重新回到了它本来的发展路径上,机器人产业又重新属于「有用的机器人」。
经过大浪淘沙,少数真正的机器人公司活了下来,国内的工业机器人如新松、无人机公司如大疆、服务机器人公司如科沃斯又站到了舞台中本该属于他们聚光灯区域。
机器人热潮为何再度出现?
其实,2014年出现的机器人热潮从机器人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并非首次。工业机器人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但在美国因为工会担心机器人的引进会导致工人下岗未被普及。不过日本却兴起了「工业机器人」的热潮,在当时占了全球70%-80%的市场份额。受经济形势的巨大影响,日本工业机器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和从九十年代后半期到二十一世纪出现了两次热潮,2014年迎来了第三次的机器人热潮。不过与前两次的热潮不同,第三次热潮为了适应社会人工减少以及少子老龄化的背景,除了制造业,医疗、护理、灾害救助等领域对机器人的需求都在日益高涨。
当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机器人行业也在2014年出现了热潮,并且原因也与日本类似。据雷锋网了解,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工业企业对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自动化、智能化装备需求快速上升。因此,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也从目前的汽车、电子、金属制品、橡胶塑料等行业,逐渐延伸到纺织、物流、国防军工、民爆、制药、半导体、食品、原材料等行业。
除了工业,我国的劳动力的不足以及人口老龄化也驱动着服务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